垃圾分类“十四五”规划出台:智能设备扮演关键角色

2021-05-21 分享到:

 切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决策部署,提升全社会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水平,促进我国垃圾分类工作高质量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5月13日晚间,发改委和住建部印发《“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多次提到,智能化设备及管控平台的需求和模式创新,将成为“十四五”的热点。

 《规划》出台背景、重要性和必要性

 十三五”期间,我国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显著增强(2020年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超过127万吨/日),垃圾处理结构明显优化(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约45%),在此背景下“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的重心将紧密结合垃圾分类工作实际,开始转向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建设,进而大力推动垃圾分类设施智能化发展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深度融合。



 垃圾分类作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智能化建设直接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智能化的进程。收运及处理设施智能化是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将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与垃圾分类全流程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垃圾分类的前端投放、中端收运、末端处理的全链条智能化运行,对于提升垃圾分类治理能力水平、建立健全垃圾分类保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地方政府和环卫企业都高度重视垃圾分类行业高质量发展,行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对通过智能化来提升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正确率也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建立了大量的智能化分类试点小区,一些省份还出台了有关垃圾分类设施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文件,为推动垃圾分类智能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营造了良好氛围。

 助力产业链的完善升级:智能化回收分拣设备大有可为

 《规划》提到,进一步规范可回收物利用产业链。推广具有智能识别、自动计量、自动兑付等功能的智能回收设施,实现可回收物智能分类回收;统筹规划分拣处理中心。分拣处理中心引入专业化的分拣设备、预处理设施,通过人工、机械和智能机器人等方式,对可回收物进行分类、打包,实现精细化分拣和全品类回收。



 联运环境通过打造规范化的可回收物有偿回收体系,服务生活垃圾的源头分类和垃圾减量。通过简单的扫码或者输入手机号,社区居民就可以将家中的旧衣服、废报纸、书籍等可回收物投放至我们的智能分类回收箱中,并可以获得对应的积分激励,以此来实现一个良性循环。

 根据数据统计,一个智能分类可回收箱体单日的收集量可达到1000KG以上,远远高出行业平均值200%。目前,联运环境以生活垃圾分类(可回收物)为基础,通过智能设备、回收网点、收运处置体系等结合,打造的再生资源智能创新型回收项目已在全国落地2000余个。如果一个小区安放3-4台智能分类设备,垃圾分类正确率和可回收量将有较大提升。

 在垃圾处理的后端需要通过精细化分拣,保障回收后的利用效益最大化。如果前端生活垃圾筒中收集的量足够大,基于前端“垃圾分类”的成效,在后端用智能化分拣设备进行精细分选,比使用人工分拣更加高效——精确度更高、处理量更大,且分选后材料的品质更稳定。这样既保障了“垃圾分类+资源回收”两网融合成果,又提升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水平,还能够推进资源再生产业链的升级和完善。

 “AI+”赋能,精准溯源:全流程监管提供决策数据支撑

 《规划》强调,健全监测监管网络体系,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加快建设全过程管理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智能终端感知设备进行数据采集,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处理全过程的监控能力、预警能力、溯源能力。



 例如联运环境在浙江、安徽、江苏、广东等地协助当地政府打造的垃圾分类信息化监管平台500余个,覆盖省、市、县(区)、乡(街道)四级行政区域。能够将垃圾从源头投放到收集、收运可追溯全程,精确到人、到点、到次、更快、更准、更细致,可视化数据体现了区域垃圾分类、区域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项目进展、设备状态等垃圾分类运营管理状况。实现远程投放监管、分类过程可监控、分类结果可量化的智能化管理。为政府建设无废城市提供客观的决策依据以及垃圾分类的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效果评估给予数据支撑。据统计,一些城市在运用信息化监管平台之后,中心城区垃圾分类智能化回收服务体系覆盖率达95%以上,垃圾分类转运效率从之前的40%提升至70%,人工转运和车辆运营成本降低50%以上。

节能、降本、增效:厨余垃圾处理设施步入智能化新赛道

 《规划》指出,有序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动既有设施向集成化、智能化、自动化、低运行成本的现代化厨余垃圾处理系统方向改进。

 厨余等垃圾就地处理,不仅能够在短时间内作为垃圾焚烧处理产能的有效补充,平衡厨余垃圾产量与日俱增的现状与处理设施短缺的之间的矛盾,同时,还能够综合降低城市垃圾的收运成本,避免因运输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有效杀灭有害细菌,为城市环境卫生提供保障。而“物联网+智能化+大数据”模式不仅可以实现对厨余垃圾的来源、清运量和运行状态的实时在线监管,还能帮助企业挖掘生产潜能,实现节能增效,降低运营成本。

 可以预见,十四五期间,广泛应用的智能化垃圾回收分拣和处理设备,会彻底改变传统回收“低、小、散”状况,加速生态文明产业链打造,对于加快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步伐有着强力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