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经过近一年的改扩建和展览改陈,位于北京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7月8日恢复开放,《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同步开幕,多维度展示伟大抗战历史和伟大抗战精神。截至7月19日,主题展览观展人数已突破10万人次。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是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纪念馆,多年来坚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动力。
7月13日适逢主题展面向公众开放的首个周日,许多市民游客、学生团体前来观展。中国旅游报记者 曹雪文 摄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反映了抗日英烈的家国情怀与精神伟力。走进开篇“奋起抵抗 中国人民打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一枪”展厅,实景造型便将观众拉入东北抗联的艰苦岁月,白桦林与雪地间,抗联战士的身影若隐若现。
在“东北抗联斗争形势示意图”前,来自黑龙江齐齐哈尔的祖孙二人久久驻足。“我姥姥今年84岁了,她从小就教导我们抗战胜利来之不易。”外孙女丁明阳告诉记者,一听说纪念馆重新开放,她们便第一时间前来参观,“一看到这些文物和场景,姥姥就给我讲起她小时候听到的抗日故事。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把这些故事讲给学生听。”
在展厅里,一张张黑白照片、一封封斑驳书信,配合多媒体形式的呈现,带领观众走进战火纷飞的岁月。“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在《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的“七七事变”场景中,《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原文被放大并“搬”上了展墙,瞬间将观众拉回88年前的卢沟桥畔,这是观众反馈印象最深的场景之一。
“地道战”复原场景也吸引了不少观众,大家在讲解员的引导下走进复原场景,沉浸式体验当年的战斗情境。“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一走进“地道”,来自河北张家口的游客李先生便哼起影片《地道战》中的插曲。“小时候听村里老人讲过地道战的故事,今天重走‘地道’,就像真的走进了那段历史。能打胜仗,靠的就是老百姓的智慧和勇气啊。”李先生声音略带颤抖地说。
7月13日,一位坐轮椅的小观众在家人陪同下参观展览。中国旅游报记者 曹雪文 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罗存康介绍,主题展览以观众为中心,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多样化展示手法,以传统手段和现代科技相结合,以实物展品和场景展示相结合,以静态陈列和动态演绎相结合,打造沉浸式参观体验。
近年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紧紧围绕“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多措并举加强抗战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利用。纪念馆现存文物3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55件(套)。纪念馆先后策划展出200余个主(专)题展览,推出了“清明节的铭记”“忆抗战、学党史、强党性”等系列教育活动品牌,突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英勇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光辉历史。
结合北京市推进建党、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建设,在北京市有关部门和各区、各有关单位的支持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从2022年年初开始,利用两年多时间,以卢沟桥、宛平城为重点,覆盖抗战时期平西、平北、冀东等区域,对整个北京地区抗战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走访调查,获取史料图片1.1万余张、视频3000多分钟。
7月13日,一名儿童在展厅互动区聆听抗战歌曲。中国旅游报记者 曹雪文 摄
纪念馆还针对不同人群开发教育课程,分类打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品牌。结合北京市中小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七个一”活动,持续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引导孩子们爱国、励志、求真、力行。针对未成年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编写教育学案和学习绘本、教育读本、故事集等辅助读物。与此同时,依托文物图片、实物等载体,纪念馆还策划推动“烽火印记——北京抗日战争主题片区特展”走进部分中小学校进行巡回展示,联合各学校培养了一批“红领巾讲解员”。
“站在卢沟桥畔,脚下是抗战英雄用生命守护的土地,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奋斗,争当爱党爱国、勤奋好学、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少先队员孟文然说。